第86章 他们不需要赞美,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3/3)
千年间,剥削形态从劳役地租演变为市场霸权,但&34;粒粒皆辛苦&34;始终是劳动者的宿命。
李绅若生在当代,或许会成为记录&34;新三农问题&34;的田野诗人,用新诗刺破光环下的赞美,让城市听见土地深处的叹息,就像这些为农民发声的所有人一样。
但国家也采取了众多行动干预了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
通过政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升粮油作物单产。
通过脱贫攻坚促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政策,实施“千万农户增收共富工程”,健全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达到藏富于民的目标。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实施“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
……
但发展终会有参差,囿于地理环境,水资源等,各地永远会存在着收入差距,这是无法否认,也很难改变的。
但,总会有那么条路能让希望的曙光照进现实。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关键在于构建动态均衡的发展机制。
既要尊重自然禀赋差异的客观规律,更要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分配桎梏。浙江&34;千村示范、万村整治&34;工程的迭代升级,便是新解法。
发展差距不会消失,但能转化为互补优势。当数字技术消弭信息鸿沟、制度创新重构资源逻辑、生态价值获得市场认可时,每个村庄都能找到独特发展坐标。
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延伸,更是发展的新革命。在尊重差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让乡村振兴成为要素自由流动、价值多元实现的有机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