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从前往后全是变数,从后往前全是定数(3/4)
日帝王手书的《帝范》,墨迹犹新的\"夫取法于上,仅得为中\"之言,正待开口,却见太宗转身挥袖:
\"孔子言"知天命",朕却要说"造天命"!隋炀帝凿运河时,可曾预见此河将哺育大唐漕运?朕征高句丽受阻,却能借机重振府兵之制,这便如林间双径,非是择路而行,乃是劈荆斩棘自开新途!\"
他突然伸手指向漫天繁星:“钦天监言其主帝王气数。然贞观元年荧惑守心,太史令奏请迁都避祸,朕却下诏"修德可禳灾"。如今十载已过,长安城夜不闭户,此非人定胜天乎?\"
李世民缓步已行至殿门,月光为他玄色冕服镀上银色的光边。
\"所谓命运,不过是懦夫裹足不前的托词。当年朕若在晋阳宫中坐等"天命",此刻太极殿上坐着的,或许还是隋室后裔。\"
他忽然轻笑,眼中映着万里河山:\"牛羊逐水草,帝王择苍生。这"人迹罕至之路",不正是天子该踏出的王道?\"
夜风送来更鼓声声,帝王最后的叹息散入长安的万家灯火:\"他日史书工笔,道朕弑兄囚父,朕认;言朕开创盛世,朕亦认。”
“然这千秋功罪,终究是朕在命运长河里亲手刻下的舟楫之痕。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
从前往后看都是变数,从后往前看都是定数。
亦如党的诞生,1921年的上海石库门与南湖游船上,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面对的是军阀割据的动荡、列强环伺的危局、思想纷争的混沌,就连会议中途都因法租界搜查被迫转移。
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场,却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人民觉醒的历史潮流,早已为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铺就了必然性的轨道。
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孕育了思想定力,工人阶级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炮响送来了道路启示。
正是这些深层次的聚合,使得原本看似偶然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必然选择。
这种必然性更体现在历史实践中。当年轻的共产党人脱下长衫走向工矿车间,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打破书斋里的空想,当井冈山的竹钉阵演化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智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