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4)
然退避非怯,须如蝉蛇蜕皮:旧壳愈完整,真身愈已绕至敌后咽喉。\"他提笔写下心得。
期待着后续的天幕。
[如果抗战形势稍有转好,就发起战略决战,中国抗战必然吃大亏,不得已要放弃土地的时候就应该放弃,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做法。
就比如武汉,淞沪会战结束后,虽然丢掉了土地,但日军的资源却被严重消耗。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但如果按照速胜论投入全国兵力与日军进行决战,那么必然打不过才会丧失所有抵抗手段。
第二步就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这个时期天平逐渐趋于稳定,双方开始焦灼,教员强调此阶段必须加快敌后根据地的建设。
因为此时敌人已经无力发起大规模决战,他们必然会通过伪政府彻底的将侵略的土地稳定下来,所以此时敌后游击武装就非常重要了。
虽然给人感觉打击力度不如正面打胜战场的大,但游击战能够打击敌人的后勤线,摧毁其士气,这种消耗战能够让敌人在长期的对抗中渐渐疲惫,降低其作战效能。
而且日军为了对付游击队,往往要付出数倍的兵力,因为人少打不过人,不多不少,抓不住,好不容易调集的兵力,游击队却早跑了。]
朱元璋指着地图沉吟:\"当年咱在鄱阳湖困死陈友谅,靠的就是"高筑墙、广积粮"。这些娃娃把庄稼种到鬼子眼皮底下,倒暗合了《皇明祖训》里"藏兵于民"的法子。\"
[到了第三阶段就是战略反攻,通过长期的消耗和自我积累,中国不仅动员了民众,也在坚持中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援助,中国的力量逐渐超过了日本。
这不仅体现在兵员的补充和装备的提升上,还体现在战略的主动性上,中国军队能够依托广泛的抗日根据地,不断的从日军手里拿回主动权,日本则长期面临兵源短缺,后勤困难和士气低落等问题,陷入困境。
虽然日军可能会在局部战役依然能够达到侵略目的,但从全局战略上来看,日军是处于劣势的。
他强调在战略反攻阶段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打击敌人,这个阶段不再是像之前那样单纯的消耗战,而是要利用已经积累的力量,集中力量在关键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