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谁拳头大,谁有理(2/3)
完全胜利!回荡在他们心间。
&34;民为贵社稷次之,两千年前的空想终成现实!&34;
“然&39;枪杆子里出政权&39;,看似霸道而非王道,实为万民之道。尊严是打出来的,不是什么外交,大国施舍来的。”孟子中肯地评价,只是苦了那一一代人。
从战火中生,一辈子都与战火相伴。只为后代搏出一个吃得饱穿得暖再也不用打仗的明天。
千年后的革命者竟以&34;耕者有其田&34;解开了商鞅变法未竟的死结。
当赤色旌旗插上六国故地,他看懂了所谓秦律的真谛:并非是禁锢黔首的枷锁,而是丈量天下的准绳。
秦始皇凝视着天安门城楼上的五星红旗,九鼎的青铜在灵魂深处发出轰鸣。
这位祖龙第一次承认:&34;朕输得彻底,你们让赳赳老秦的虎狼之师,变成了保家卫国的百万子弟。&34;
天幕突然奏响国际歌,上甘岭的战报在天幕展现。少年天子对“虽远必诛”又有了新的理解:
原来真正的&34;虽远必诛&34;,诛的是压迫与屈辱,护的是炊烟与学堂。
最震撼的当属朱元璋。
当淮海战役的独轮车碾过元大都遗址,放牛娃出身的洪武皇帝老泪纵横。他想要的教育普及成了扫盲课本,苦心设计的卫所制在民兵组织中重生。
奉天殿的蟠龙柱下,传来苏区干部草鞋的回响:&34;原来真正的&39;广积粮&39;,积的是民心啊!&34;
三千年青史在此刻交汇。
从牧野倒戈的奴隶到渡江战役的船工,从大泽乡的竹竿到井冈山的梭镖,那些被史书抹去的面孔终于走到历史前台。
当居庸关的烽火台亮起电灯,当云梦泽的芦苇荡变成棉田,历代帝王的丹书铁券在土地改革中化为春泥,这才是真正的&34;天命所归&34;!
&34;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34;黄炎培的诘问犹在耳畔,而西柏坡的回答已响彻寰宇。
他们凝望着塞罕坝蔓延的绿海,等待着福建舰划破的碧波,他们用一生战火换来的和平,终于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现在回头看当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