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4k加更)(补充点设定)(5/6)
充满了轻质材料,又或者根本就是一种空心结构。
这些机甲也确实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突出的防御力,整个外部装甲似乎也只是一层不厚的金属壳子而已。
观察实战记录可以发现,机甲的外部装甲防御效能有限,开菊兽的巨爪就能破开。
多数情况下,它们的防护层更像是包裹在主体框架外的合金蒙皮。
至于机甲入水的问题,其实也不难解释,无非就是除了部分重要部件之外其余部分直接浸水罢了,白杰推测其内部仅关键区域设置密封舱,其余结构直接与海水接触,如同巨型金属骨架在海洋中移动。
就像是一个金属架子直接立在海水里一样。
其实从一些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早期的机甲猎人似乎也不是这种风格,那些第一代机甲之中最早的几款似乎也都是些重量在七八千吨的大家伙。
初代机甲确实存在过近万吨级的重型设计,比如说第一代地平线勇士,重量高达八千吨。
如果参照现代海军装备,对比一下,排水量五千吨的驱逐舰通常都是百米级别的舰体,而高度八十米的初代机甲若达到七八千乃至上万吨自重,完全符合常规材料力学标准。
按理说这样的重量对应机甲猎人七八十米的体型才是正常,至少这样对比起来就合理得多了。
但是之后的机甲猎人却是越来越轻,到了第五代尤里卡突袭者似乎就更轻了。
所以或许机甲猎人的发展思路就是这样的,在保持战斗力和体型的同时,尽量减轻自重。以此来获得更快的速度和灵活度。
尤里卡突袭者的最显着标签也是这么描述:“它是最快的”。
不过这种机甲科技的迭代还有演化轨迹都展示出明确的研发思路:在维持基础战斗规格的前提下,通过材料革新与结构优化持续降低自重。
最主要的是不仅提升动作速率与战术灵活性,还要更大幅缩短跨洋部署周期——好比一架万吨级机甲横渡太平洋所需的海运时长,还有运输成本,怎么可能比得上两千吨级机甲通过空中平台投送的效率呢。
否则动不动就是接近万吨的庞然巨物,运输起来跨越太平洋少说也得用去十天半个月了。
至于机甲猎人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