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西欧,采邑制(5/6)
于是,他的目光缓缓地从金榜上移开,若有所思地瞥了一眼站在一旁同样凝视着金榜的主父偃。
主父偃,这个人刘彻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智谋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人。
刘彻心中暗自思忖:“嗯,就是他了。这个有些毒的办法,交给他去办再合适不过了。”
唐朝
李世民坐在台阶上摸着下巴,沉思良久,他怎么觉得可以让李家人去海外封地呢,而为了防止威胁大唐皇帝权力,这个推恩令也可以借用一下的。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微微蹙眉,目光望向远方,脑海中思绪万千。大唐如今虽疆域辽阔,可随着国土不断扩张,掌控力减弱这一问题如同一团阴云,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他背着手,在宫殿中缓缓踱步,口中仍喃喃自语:“这分寸着实难拿捏啊。”身边的近侍们大气都不敢出,小心翼翼地跟在一旁。
李世民突然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深知,若想稳固大唐基业,必须找到平衡之法。于是,他快步走向书房,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前来商议。
大臣们纷纷赶到,李世民将心中忧虑坦诚相告。有人提出可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派遣得力官员驻守,加强对偏远地区的管理;有人则建议发展交通,改善通讯,以便朝廷能及时掌握各地动态。
李世民认真倾听着众人的建议,不时点头思考。他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量诸多因素。
但他有信心,凭借大唐的人才和智慧,定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让大唐在辽阔的疆土上长治久安,继续书写繁荣昌盛的篇章。
“任重而道远啊”
——————————————分割线
题外话:
刘彻让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隐藏着两个重要意图。
首先,通过让臣子上书皇帝的方式来推行这一政策,而不是由皇帝直接下令,可以给人一种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才做出决策的印象。
这样一来,其他刘家人即使对推恩令有所不满,也难以公然反抗,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皇帝经过仔细斟酌后才推行的国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