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高宗李治(2/8)
皇位的继承人。也有人说李世民立了李治是为了保全长孙皇后所生的长子和次子,毕竟他们两个上位都不可能会让对方活下来。
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唐太宗李世民因病离世,悲痛笼罩着整个皇宫。
在满朝文武百官以及天下百姓的瞩目之下,年轻的太子李治肩负起了治国安邦的重任,顺利登上皇位,成为了历史上新的一页——唐高宗。从此,他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统治时代,引领着大唐走向新的辉煌征程。
唐高宗李治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坚定不移地延续着唐太宗李世民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当时,朝中有着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李积、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一同辅佐新帝治理朝政。
唐高宗李治秉持着勤勉治国的态度,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政务之中。正因如此,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遗留下来的良好风尚。这段时期也因此被后世史学家赞誉为“永徽之治”。
然而,在关乎废立皇后这一重大决策时,唐高宗却展现出了坚决维护自身主张的决心。面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派势力的强烈反对与重重阻挠,他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时间来到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之后,不幸降临在了这位勤勉的帝王身上。不知何故,高宗常常感到头晕目眩,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无法正常处理繁杂的政务。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野心勃勃且智谋过人的武皇后趁机介入其中,开始逐步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来。随着高宗病情的不断恶化,国家政权逐渐出现了从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明显趋势。
最终,在弘道元年(公元 683 年),唐高宗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高宗驾崩后,遗体被安葬在气势恢宏的乾陵之中。此后,他先是被尊奉为庙号高宗,并赐予谥号天皇大帝。而到了天宝八年(公元 749 年),其谥号又进一步增添为天皇大圣皇帝;紧接着,在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再次追赠谥号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以此彰显他对大唐江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