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军民相融(3/3)
过河。
只四天的时间,他看到了一支杀人不眨眼的军队瞬间变成了爱民如子的军队。
他看到了对军队畏惧不已的百姓成为了这支军队坚实的拥护者。
也许只有在囚车中的他,置身事外看着眼前的变化,才会如此震撼,他不知道那个少将军是如何做到的,在他眼里,这跟神迹又有何区别?
……
其实这不难理解。
因为这些百姓都是刚经历过长安巨变的,甚至他们中不少人还经历过洛阳迁都。他们经历过的屠杀与凌虐实在太多了。
这个时候有一支军队,先是救他们于水火,然后提供粮食,护送着他们离开炼狱。
他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这样的军队,在他们眼里,这些士卒就是守护者,就是恩赐。
……
对于士卒而言,董瑜自掌军以来就严格约束。
从郿坞一路到长安,从长安一路到华阴,再从华阴回到长安。
董瑜一路上执掌的军队对百姓都是秋毫无犯,只要有出格者,无论军中地位,都是顶格的处罚。
这样一来便已形成惯性,军中所有人都知道主帅的底线在哪里,自然不会有人去触及。
再加上这一路上,百姓慢慢释放出来的善意,董瑜合理运用这些善意,不断在行军过程中给中高级将领灌输何为将士,何为守护者的理念。
两者相互映衬,自然就让士卒在百姓的拥护中感受到了荣誉与被认可。
那么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
只是董瑜可能也没想到,在这个时代,军民融合的速度竟会如此之快。
囚车中的小将正是张辽,他在长安城中被董瑜俘获后,董瑜可没空理会他,所以就这么一直把他装在囚车中,一路随着队伍前行。
张辽怔怔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心中百转千回,不知在想些什么。
就在这时,前方一队甲胄精良的骑兵策马而来,他们正是接到信息往后军集结的亲卫军,领头的正是那日第一个跳入渭水,用肩膀扛起浮桥的少年将军。
张辽连忙扒着囚车喊道:“放吾出去,吾也能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