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为何要抹黑皇帝?文人记史也是为了利益!(3/4)
廷的税收稳定!”
朱元璋将修建长城的必要性,直接阐述了一遍。
“不错,跟寡人想到一起去了!”
“那你说,为何那些史官非要写寡人劳民伤财?”
嬴政对于朱元璋这个回答,显然十分地满意,但同时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长城不光挡住了敌人,也杜绝了绝大部分的走私贸易,触及到了一部分人的钱袋子!”
“不管是商人,还是世家大族,都和文官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痛恨长城的,其实并非是老百姓,而是这些既得利益者!”
朱元璋已经将问题的本质看得相当的透彻了,毕竟直播间这么长的时间,也不是白待的,关于大明存在的诸多问题,方教授之前也重点给他分析过一些!
就比如大明最重要的长城边防体系,囊括了整个九边重镇,已经成为了不少文官,包括中后期晋商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直接把长城都给推了!
要不然怎么方便他们和北边的鞑子进行见不得光的交易?
再如大明的宝船队,同样也是一个道理,郑和在永乐朝六下西洋,在宣德七下西洋,最终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这也是大明最后一次下西洋!
从那之后,大明就再也没有再建造过大型的宝船远洋出海,又是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文官士大夫的一致反对!
下西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施行以王道为基础的朝贡贸易所发展出来的国际贸易,要让所有海上小国都向大明俯首称臣,用他们的土特产和货物,来换取大明这边的赏赐!
而这样的国际贸易,仅限于‘国企’,也就是朝廷本身盈利。
而这个时期,大明的海禁政策则更加严格,只有官船能够出海!
这些小国想要购买大明的货物,就必须要溢价购买,相当于是在向大明交关税。
而朝贡体系之下的关税,进的可都是大明国库的口袋,都到了朝廷和皇帝的手里,这同样也是让无数文官和士大夫眼馋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宣德之后,大明再无下西洋壮举的最终原因。
史书上说下西洋劳民伤财,其实用劳官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