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风云再起(4/5)
们争分夺秒,搭建起临时的粥棚,热气腾腾的米粥不断地被盛出,分发给饥肠辘辘的百姓。经验丰富的官员们组织当地青壮劳力,清理被洪水冲垮的房屋废墟,修复道路桥梁,以便物资能够顺利运输。医术精湛的郎中们穿梭在各个临时安置点,为伤病百姓悉心诊治,熬制汤药。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田间又开始有了忙碌的身影,袅袅炊烟再次在村落中升起。
然而,林墨内心十分清楚,眼前看似安宁的局面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朝堂之上,往日激烈的争斗虽暂时偃旗息鼓,可那表面之下,各方势力的较量从未真正停歇。那些心怀叵测的权贵们,正蛰伏于暗处,犹如隐匿在阴影中的恶狼,静静等待着时机,欲再次掀起惊涛骇浪。他深知,这难得的和平间隙,恰似转瞬即逝的珍贵契机,必须紧紧抓住。唯有加快改革的步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发力,不断增强大明的国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未来变幻莫测的局势中,从容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严峻挑战,守护住大明的江山社稷,为百姓谋求长久的福祉 。
林墨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前那种以传统经史子集为主要教授内容、侧重于培养科举人才的书院模式,已难以满足大明对各类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给国家培育精通天文、地理、算术、格物等多领域知识的人才,助力大明全方位发展,他怀着满腔热忱与坚定决心,大胆地向朱元璋进言,恳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办新式书院。在他的设想里,这些新式书院将汇聚各方贤才,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成为培育时代英才的摇篮。
然而,现实却给了林墨沉重一击。此时的大明刚刚立国,百废待兴,此前又经历了洪灾与战乱的双重洗礼,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到处都急需用钱。无论是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城墙、桥梁等基础设施,还是赈济受灾地区的百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不得不驳回林墨的建议,并要求他先设法解决资金难题。毕竟,兴办新式书院所需的场地建设、师资聘请、教材编写等费用,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林墨明白,仅靠目前的航海贸易所得,不过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兴办书院的巨大开支。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独自一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