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3)
地赶了回来,当看到一片狼藉的家、当面对周文晖体贴的话语时,他眼角沟壑深深,两行热泪从眼眶滚落。
赵平安一下就有了主心骨,他哽咽地问:“这可怎么办呐?”
老赵头啐了他一口,“没出息,碰到点事就乱了分寸。”
作为过来人,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只要人在,怎么着都行。
他囫囵擦干泪,郑重其事地向周文晖道谢,并接受了周文晖的好意,“等房子重新上梁的那一天,小兄弟,你一定要记得来吃杯酒。”
周文晖笑着应声,“当然。”
赵永祥握拳抵唇,轻咳一声,“行了,别这么悲观,等雨停了,咱全村的男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会来给你家搭把手的。”
这时候,物资匮乏,农村普遍存在‘互助共建’的传统,所以赵永祥也不推诿,他道:“至于瓦片、木材那些,我看大队能不能调配一点过来。”
[第一次直观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农村互助文化,比咱们这时代温暖多了。]
[我爷爷说,以前家里屋顶漏了,邻居会主动把他家的备用瓦片送过来。还的时候用鸡蛋、红薯抵账就行。]
[是啊,那时候给别人帮忙等于投资自己的社会信用,谁自私就会被边缘化。]
老赵头连连点头。
赵永祥突然‘哎呦’一声,他一拍脑门,嘴里蹦出了好几个人名,说完,他连忙安排身后的几个壮小伙,“他们几家的房和老赵头的房一样老,赶紧上门报个信,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叫他们千万别怕麻烦。”
-
这场暴雨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
村西头,李寡妇家的土墙被泡酥了,歪歪斜斜地落在地上,泥里还露出了半截褪色的结婚照。
村东头,陈木匠家的茅草屋被风掀成碎絮,梁柱砸在地上,看着令人触目惊心。
……
赵永祥几乎是天天攥着铜锣,挨家挨户奔走指挥,周文晖也雷打不动地天天到村里报到。
暴雨是在三天后的下半夜悄悄结束的。
最后几滴雨珠从那间装满《数理化自学丛书》的瓦房檐上滚落,砸在泥泞的地面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