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高汤灵魂(2/4)
的三丁包动了心思,心怀忐忑地向厨师长请求学习,幸运的是,得到应允明天开始上早班。
初入面点领域,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看着手中几个歪扭不成形的三丁包,王师傅眉头紧皱,心疼又无奈地轻叹:“大山呐,你可瞅瞅这包子,可别折腾它们啦!”说罢,扔给我一块面团,责令我夯实基本功。我满脸羞愧,脸颊滚烫,耳根都红了起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攻克难题。
王师傅站于面案前,开启了我的面点启蒙之旅。他抓起面粉,任其从指缝飘落,眼神虔诚而专注:“和面这事儿,关键就在精准,水多水少,面的筋骨全然不同,得依着面粉特质、气温湿度,巧妙拿捏比例。”言罢,挽起袖子、缓缓倒水、轻轻搅拌,面粉瞬间灵动成团。提及发面,更是重中之重:“温度、时间,那是半点差错都不得。温度高了,面发酸失嚼劲;低了,面如死疙瘩。”他指了指保温箱,“面得在这合适的环境里,静候膨胀苏醒,如同呵护新生婴儿。”
随后,王师傅详细讲解面粉门道:“高筋粉蛋白质高、筋性强,适合做面包,能撑起蓬松的组织;低筋粉细腻松软,做蛋糕、松糕那是绝佳;咱三丁包,得选中筋粉,筋性适中,兼顾外皮韧性与柔软,保准包子皮完美包裹馅料。”谈及发面变迁,他又说道:“过去用老面,虽有天然麦香,可发酵难控,环境稍变就出问题,保存不当还易酸;如今酵母粉方便高效,活性稳定,按说明操作即可,只是少了些许传统风味。”我沉浸其中,用心梳理知识,深知小小三丁包,从面粉起步就藏着大学问。
待王师傅转身离去,我深吸一口气,将窘迫化作动力。双手颤抖着伸向面团,起初,面团像顽皮的孩童,不听使唤,厚薄不均。可我咬牙坚持,反复揉、搓、擀,汗珠滚落,与面粉糊满脸颊,我也无暇顾及。时光悄然流逝,周遭喧嚣渐远,我的世界唯余我与面团。慢慢的,我寻得节奏,面团温顺起来,看着渐成型的面皮,眼眶微润,满心酸涩又满怀期待,誓要早日习得这门手艺,让淮扬美食之光在我手中延续闪耀。
早点重在和面发面,余下包三丁包,只要技术熟练,熟能生巧,谁都可以做 apel 了。我又看向翡翠烧麦和黄桥烧饼,王师傅瞪我一眼,“贪多嚼不烂,你的主业是淮扬菜烹饪,还不去厨师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