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夺位(2/6)
修书一封,劝父皇早做决断,稳定朝局。”
苏御渊思索片刻,说道:“此举可行,但要注意措辞,切不可让皇上觉得我们在干涉朝政。”
在金碧辉煌却又暗流涌动的御书房内,杨隆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苏御渊和杨柔柔从瑞锦郡送来的书信。他的目光在书信的字句间反复游移,原本满是疲惫的面容上,此刻又添了几分凝重与无奈。
信中所言,皆是在强调立太子一事对稳定朝局的至关重要性,可通篇都未提及究竟该立哪位皇子为储君。杨隆轻轻将书信放在桌案上,靠向椅背,闭目沉思。
这些日子,面对诸位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引发的朝堂纷争,他心力交瘁。朝中大臣们,各怀心思,有的为了自身利益,坚定地站在某位皇子身后,不断在他耳边鼓吹;有的则表面中立,实则左右观望,等待局势明朗再做打算。如今,就连远在瑞锦郡的女儿和驸马,送来的信也只是泛泛而谈立太子的重要,却不给出实质性的建议。
杨隆不禁心生悲凉,他觉得所有人都在将这棘手的难题甩给他,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站在他的角度,真心实意地帮他分摊这沉重的压力。他想要的,不仅仅是提醒他立储的重要性,而是切实可行的建议,是能让他拨开迷雾、看清方向的指引。
大皇子杨昭,虽有长兄之风,沉稳持重,但在一些大事上,杨隆总觉得他缺少了些果敢与魄力。三皇子杨烨,聪明伶俐,颇具权谋手段,可他对权力的渴望过于急切,在暗中培植势力的过程中,已经引起了朝中部分势力的反感,杨隆担心他上位后会引发朝局的进一步动荡。
除了这两位皇子,其他皇子也各有心思,或明或暗地参与到这场储位之争中。杨隆深知,这太子之位的归属,关乎着国家的未来,稍有差池,便可能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这寂静的御书房内,杨隆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与挣扎之中。他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仿佛看到了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走向,是在储位之争的漩涡中逐渐沉沦,还是能找到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一切都取决于他的这一艰难抉择。而此刻,他的心中,依旧没有答案。
在杨隆于立储之事上犹豫不决的这个夜晚,京城的皇宫仿佛被一层不祥的阴霾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