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深山里的教育(4/5)
动细节,常常忙到深夜,灯光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邀请嘉宾时,只能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言辞恳切地阐述活动意义。写信时,张晓红会一笔一划地写下每一个字,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她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对梦想的执着;打电话时,她会提前在心里演练无数遍要说的话,声音温柔却有力。
募捐活动当天,现场气氛热烈,人潮涌动。林宇站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述山里孩子的故事,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石子,在听众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许多听众眼眶泛红,被那些孩子的故事深深打动。活动成功筹得一笔可观的资金,张晓红看着那不断增加的捐款数额,眼中闪烁着泪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的梦想之花似乎正在慢慢绽放。
随着建校工作推进,难题接踵而至。瓦屋脊乡太过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建筑材料运输成本高昂,远超预算,建设进度一度停滞。运输公司以路途遥远、路况太差为由,索要高额运费,这让本就紧张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张晓红和林宇四处奔走,林宇利用企业关系与运输公司多次谈判,一次次被拒绝,又一次次重新鼓起勇气再谈。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运输公司的负责人讲述孩子们对学校的渴望,讲述这所学校对乡村未来的重要性:“这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多收的每一分运费,都可能让他们离知识更远一步。”最终运输公司同意降低价格,那一刻,张晓红和林宇相视一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为联系低价供应商,他们四处打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林宇还亲自前往工厂查验材料质量,在颠簸的路上,他忍受着晕车的不适,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孩子们建一所坚固的学校。
建学校需要老师,那时联系只能靠写信。张晓红和林宇一封封地给师范院校领导和老师写信,详细介绍瓦屋脊乡的教育状况和建校计划。信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们的期待,信封上的邮票像是他们传递希望的使者。林宇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应聘老师打电话,耐心解答疑问,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向老师们描绘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吸引了不少有爱心的老师前来支教。
即便如此,资金仍有缺口。经人介绍,张晓红和林宇找到醉仙楼老板王强和李芳夫妇。王强、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