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收复台湾的决策(4/6)
时黄廷还不知道郑成功已经获得何斌所献的台湾地图,这份珍贵的地图将可以让郑军在登陆时避开荷兰人的炮台。
郑成功听了吴豪与黄廷的发言后,不以为然地说:“此乃常俗之见耳。”建威伯马信慨然说道:“藩主所虑者,诸岛难以久拒清朝,欲先固其根本,而后壮其枝叶,此乃如始万萬全至计。信,北人也,委实不知。但以人事而论,蜀有高山峻岭,尚可攀藤而上、捲氈而下;吴有铁缆橫江,尚可用火烧断。紅毛虽桀黠,布置周密,岂无别计可破?今乘將士闲暇,不如统一旅前往探望:倘可进取,则並力而攻;如果利害,再作相商,亦未为晚。此信之管见也。”郑成功听罢点了点头称许道:“此乃因時制宜,见机而动之论。”吴豪仍然不甘心,他又以台湾风土不可、水土多病等为由,反对攻台。参军陈永华发言道:“凡事必先尽之人,而后听之天。宣毅后鎮所言,是身经其地,细陈利害,乃守经之见;亦爱主也,未可为不是。如建威伯之论,大兴舟師前去,审势度時,乘虎虚觑便,此乃行权将略也。试行之以尽人力,悉在藩主裁之。”协理五军戎政杨朝栋也发言支持攻台计划。
台湾虽然经过颜思齐、郑芝龙等人的开发,但在多数人看来,那是一片荆榛未开的荒蛮之地、化外之地,非英雄建功立业之所,这固然是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文化一直有一种内向性,象颜思齐这样勇于拓荒海外的英雄很少,而郑成功则欲步颜思齐之后尘,虽说是局势所迫,然其眼光不可不谓长远,其事业不可不谓伟大。
最终郑成功力排众议,确立了攻取台湾的决心。就在郑成功决定攻取台湾时,这年的正月七日,顺治帝病逝于北京,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清朝新君初立,封建王朝每当权力交接之时,总是多事之秋,清政府内部权力重新分配,在这么一种情形下,清军暂时不会对东南大举用兵,这对郑成功是攻取台湾的一个良机。
郑成功下令修葺船只,并在二月移师金门,整顿军队,准备粮草与武器,积极为攻台之战作准备。参加攻台之役的部队多是郑成功麾下最精锐的部队,包括亲军镇、右武卫镇、左虎卫镇、右虎卫镇、提督骁骑镇、左先锋镇、中冲镇、后冲镇、宣毅前镇、宣毅后镇、礼武镇、援剿后镇等,总兵力二万多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