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勤王之路(4/7)
在这个时候,永历帝才破格将封孙可望为亲王,但并不是孙可望希望的\"秦王”,而是\"冀王”,希望得到孙可望的大西军的保护。
郑成功决心南下勤王,可能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抢在孙可望之前,迎回永历帝。
此时永历政权下的旧明军事势力,已经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此后,南明只是一个象征,就象永历帝是一个象征一样,来自明朝政府系统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清军摧毁殆尽了,剩下来坚持抗战的,都是边缘化、体制外的军事武装,孙可望、李定国的武装来自张献忠的反政府叛军,而郑成功则是继承了郑芝龙半海盗性质的私人武装。
永历帝现在只剩下三个选择:第一,被清军杀死;第二,投奔西南的孙可望、李定国的前大西军;第三,投奔东南的郑成功。
永历帝被清军打得向西逃跑,当然不可能跑到东南,再说,虽然郑成功吞并了郑彩、郑联的军队后,实力一下子膨胀起来,但比起西南孙可望、李定国的实力仍然还显得过于弱小,地盘也过于狭小。所以郑成功南下勤王,大约有迎接永历帝的想法,只要永历帝在郑成功的掌握中,那么东南将成为全国抗清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并且可以让郑成功按自己的想法去构想反清的宏伟蓝图。在郑成功准备南下勤王时,他最担忧的是厦门岛的安全,因为厦门岛的防卫力量只有三个镇的兵力,显得太单薄。所以他希望郑鸿逵的军队能协防厦门岛,一旦弃守粤东,厦门岛将成为郑氏抗清活动的最重要的堡垒,不可丢失。
郑鸿逵也意识到揭阳一地,难以长期据守,便答应郑成功,退往厦门岛。
潮阳一带确实危机四伏,曾经归附郑成功并提出占据潮阳的当地土豪黄海如,见清军节节胜利,便秘密与清军平南王尚可喜联系,准备降清,结果东窗事发,事情败露,被郑成功赐死。
1651年正月,郑成功先在南澳岛与郑鸿逵的海军会合。驻守在南澳岛的陈豹认为南下勤王,风险莫测,而厦门岛是郑军抗清根本,也不可丢失,所以请求郑成功返回镇守厦门岛,由他率军南下勤王。郑成功慨然道:“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躯难报,今有旨调师,虽越山逾海,义当趋赴,岂暇谋及身家?”身为左先锋的施郎对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一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