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勤王之路(3/7)
内部的稳定局面,并没有出现大顺军群龙无首的混乱,张献忠四位才干非凡的养子理所当然成为大西军的灵魂,这四个人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起初四人的合作相当完美,大西军四大巨头之间地位基本相等,不过孙可望由于是四人中的大哥,所以在威望上略高于其他诸人,在这四巨头的带领下,大西军浴血奋斗,从四川向贵州转移,得以重振声势。
李定国等人在大西军的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其一是中止张献忠的屠杀政策,改变流寇的形象;其二是从与明政府对抗转向联合南明对抗满清,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大西军的这几个领袖确实展现深邃的战略眼光与胸襟。
1647年,云南爆发土司\"沙定洲之乱”,给大西军一个绝佳的机会,孙可望等人以\"扶明\"平滇乱为理由,果断率大西军入云南,孙可望被推为大西军的统帅,他的地位开始上升,不过仍然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大西军四巨头分别称王,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平定土司之乱,而另一位领袖艾能奇则在战斗中中箭身亡。
孙可望在治理云南上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这里实际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同时孙可望也开始雄心勃勃,他开始考虑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
虽然孙可望表面上是这个政权的盟主,但是他并不能压服李定国,李定国强悍骁勇,经常顶撞孙可望,而且手握重兵,孙可望并没法制服他,所以孙可望打算利用永历政权来压制李定国。
1649年时,孙可望派使者前往肇庆,与永历政权取得联系,并要求永历帝封他为\"秦王”。孙可望的目的在于以封王一举奠定自己比李定国、刘文秀更高的王位。
永历小朝廷虽然是半死不活的一个政权,但这面子也拉不下来,第一,“秦王\"是一字王,也就是亲王,在明代没有异姓封为亲王的先例;第二,“秦王\"是诸亲王之首;所以永历小朝廷为这个名号争吵不休,结果这件事,拖延了一年多,还是没有结果。
现在永历帝已经成为落水狗了,广州、桂林先后失守,部将要么被战死,要么降清,他现在差不多成为孤家寡人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