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存在模型(6/25)
绝对的 “无” 意味着绝对的不存在,所以它绝对不存在!
绝对的 “有” 意味着永恒存在。绝对的 “有” 就是永恒不变的数学逻辑体。只有 “有” 才能产生 “有”。
而要从绝对的 “无” 中生 “有” 必须是不合因果,不合逻辑的!
世界和逻辑本体(道,源代码,因果之源)处于 “有” 和 “无” 之间。“有” 和 “无” 相互作用,不断衍生,不断消耗着完备性存在程度。是在矛盾中产生了理性,混沌中产生了秩序。
这个回答说明逻辑本体不能永恒存在,必须给时间和它的存在设定一个端点。并且逻辑本体爆炸前有一个极小范围,超过这个范围,都是混沌和矛盾的范围。
老子说:“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佛曰:“唯其空,可包容万物。” 现代哲学说,“有” 只可能产生 “有”,不可能产生于 “无”。暂且把这产生 “有” 最初的 “有” 叫存在本原点或者天道。但 “道” 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我认为产生于绝对的虚无。这好比科学逻辑三洽体,只能产生于非逻辑非科学的矛盾体,包容一切存在与不存在的绝对虚无。
何宴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世间万物都有形状、颜色等特征。但从概念分类的角度,往往越抽象就越高级,越有普遍意义,反之越具体就越低级,囊括范围就越小。比如猫和狗,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样子,但要说 “动物” 是什么形象?就不具体了。再往上,“生命” 是什么?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可以描述它。依此类推,追溯到最高级的万物起源,那必定是一个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没有任何具体特征的东西,那只能是:“无”。
如果说数学是客观实在,那么难道 “点” 这种没有部分的东西在现实中存在?如果说数学纯属虚构,那么难道毕达哥拉斯定理不能反映现实世界?可见,数学很像历史小说,亦真亦假?
数学说到底是一些观点的集合,物理学说到底是一些观点的集合,而学术研究就是发现新观点,不管这些观点被叫做定理还是定律。如果不能弄懂这些观点的结构、本质和功能,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现更多新观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