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宇宙拥有意识?星系网络与人类大脑惊人相似(1/6)
在意大利伯伦加大学工作的科学家弗兰克·瓦萨尔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酒吧遇到了他的老朋友神经外科医生阿尔伯特·费特,两人聊起各自的研究领域,瓦萨尔研究宇宙结构,费特研究大脑神经网络。于是,一个有趣的想法浮现:为什么不尝试将宇宙和大脑的结构进行比较呢?
瓦萨尔接受了这一挑战,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他比较了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和宇宙中星系之间的复杂物质网络,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令人惊讶。尽管大脑和宇宙在规模上相差了约二十七个数量级,但它们的结构模式竟然十分相似。这种发现激发了一些科学家的大胆假设:宇宙本身是否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从某种角度来看,“大脑是一个三磅重的宇宙”,这句话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事实。
科学家们注意到,研究科学界已知的两个最复杂、最迷人的结构——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和宇宙中的星系网络之间的相似性让人震惊。瓦萨尔检查了每个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及其之间的连接活动,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种结构的体积相差极大,但它们的模式却极其相似。对一些科学家来说,这种相似性不容忽视,有些人甚至提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宇宙或许具有某种意识。
你是否会同意这样一种观点:你所坐的椅子由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可能具备某种原始的精神存在;或者周围的盆栽和四面墙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思维。如果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无生命舞台,而我们作为灵魂的主角在其中演绎,而是世界本身也具备知觉,这是否可能呢?这就是所谓的泛心论,即认为万物皆有心灵或类心灵的特质。
泛心论的概念已有数百年历史,意大利哲学家弗朗西斯·巴特里松在十六世纪末创造了这个术语,但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有生命,而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
由于经验科学无法解释物质如何产生意识体验,最近神经学、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泛心论的兴趣。对于一些人来说,泛心论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意识是现实的基本部分,所有物质包括粒子都具有某种基本的意识形式。这个理论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人类意识的起源,因为大脑是由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