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平行记忆与平行世界?(13/14)
,这里的观察结果仅仅是测量结果,并不一定要求有有意识的观察者参与,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不少知名物理学家的认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多世界诠释。在多世界诠释的理论框架中,整个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个波函数并不会因为观测而发生坍塌成为单一的现实。我们所感知到的独特现实仅仅是众多现实中的一个分支,而其他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真实存在。每当进行一次测量或观察行为,现实就会如同大树生长出枝丫一般,不断产生平行世界的分支。这便是多世界诠释名称的由来,因为每一次观测都会创建一个波函数不坍塌的平行宇宙,如此一来,近乎无限数量的平行世界便应运而生。
多世界诠释的支持者认为,这种理论实际上为量子物理学中那些看似随机的现象提供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解释。由于各个分支的平行宇宙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真正的随机性和概率性。所有可能的过去和未来都在这无数的平行现实中展开,只不过对于我们人类的自我感知而言,似乎充满了随机性,原因就在于我们仅仅能够在众多分支中的某一个体验现实。
基于多世界诠释,衍生出了一个极具科幻色彩的概念——量子永生。按照这一概念,每当我们在某一个现实中幸运地与死亡擦肩而过时,在另一个平行现实中我们可能已经死去。然而,我们的意识只能感知到自己存活的这一现实。例如,在某个平行世界里,我们的亲人或许正在悲痛地处理我们的葬礼,而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中,我们却浑然不觉,依旧将活着视为理所当然。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意味着无论何时发生突然死亡的情况,都会存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们依然活着。
如果多世界诠释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对于那些突然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或许能在心底找到一丝慰藉。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宠物或者亲人虽然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已经离世,但在其他的平行现实中,他们依然鲜活地存在着。
但不可否认的是,多世界诠释理论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问题。一方面,并非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接受这一理论结论,事实上,就连哥本哈根诠释也尚未在物理学界达成广泛的共识。从科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