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世界是真实的吗?(3/23)
不懈的努力。首先聚焦于宇宙第一速度——光速。科学家们发现,光在真空中能够达到每秒三十万公里的惊人速度。但当人类试图探寻突破光速的方法时,却仿佛遭遇了某种预先设定的阻碍。伟大的爱因斯坦发现,光速似乎永远无法被超越,一旦超越,宇宙中的空间与时间都将丧失现有的稳定秩序与意义。
在光速突破尝试受阻后,科学家们将目光转向了微观世界。目前已知的物质最小单位是由 1900 年德国物理学家提出的普朗克尺度。然而,这一微观领域的探索似乎也被那台神秘的超级计算机暗中设限。因为所谓的普朗克尺度仅存在于人类难以企及的黑洞之上。即便人类有朝一日能够抵达黑洞表面强行进行观测,也无法将所获取的信息传送出去。这是由于黑洞所具有的强大引力,即便是光线也无法从中逃脱,更遑论传递观测所得的答案了。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人类似乎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这台超级电脑可能存在的漏洞,那便是令人费解的双缝干涉实验。这项实验曾使物理学家们困惑长达数十年之久。实验的初衷是探究光的传播方式与轨迹。起初,科学家们惊异地发现光如同水波一般呈现出波形。然而,当在实验场地增设一台摄影机进行拍摄记录时,光却突然转变为粒子状的形态。这一奇特现象促使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极为诡异的疑问:难道观察者的存在会对物质的基本属性产生影响?这种情形与我们日常所玩的网络游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游戏中,电脑系统为了节省内存与计算资源,往往会采用优化策略。即玩家所能看到的区域必定是最为精美细致的画面,而玩家视野之外的区域则会尽可能地简化处理以节省资源。
综上所述,上述种种现象与问题似乎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世界虚拟论或许是真实存在的,缸中之脑理论也并非毫无依据的臆想。也许真的存在一个高等文明构建了一台超级计算器,而地球或许仅仅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动物园”,而我们人类也不过是在这虚拟架构中运行的一串又一串数字代码。但必须明确的是,这些目前都仅仅只是未经证实的推测与假想,科学界对于这些观点存在着多元的看法与激烈的争论。我们应以开放且批判性的思维去审慎地看待这些内容,避免片面或绝对地接受某一种观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