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分布阶流(1/16)
对分布阶进行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想象一个人在拉拉面,而另一个人则在拉面上均匀地洒面粉和水(假设这一过程是从左向右顺序进行的,此处为时间之矢的方向),面粉(信息体)和水(嵌入动作)落在拉面(分布阶流)上则会和拉条溶合成一体。在第一阶段(即第一代),拉出的面条长度为01米,耗时1秒;进入第二阶段(即第二代),面条被拉长至24米,此时,上一代所洒面粉间的距离也相应地拉长了24倍,耗时24秒。到了第三阶段(即第三代),面条的长度更是达到了576米,耗时则剧增至576秒,同样地,上一代的面粉间距也再次拉长了24倍。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第六代,面条已变得极为纤细,使得面粉难以再均匀地洒落在面条上。拉到第七代,面条因过于纤细、干裂和脆弱,最终自动断裂。振幅太微弱,感知不到,不发生任何作用了,被遗弃了。
理论上讲在极高频率(γ脑电波为大于30hz)时才有机会感知到七代极其微弱振幅存在。在此频率时极为罕见能\"看\"到中英知识体系单词组句的自动翻译出现在意念层(视可见)或意像层(意识内可感知),此层具有知识记忆的梳理功能。
人绝大部分时间,达不到如此高的脑电频率,以至长期不产生互相作用,处于遗忘阶段或丢给潜意识了。但梦是能做到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想法及故事再编织一下的能力的。干扰到信息合成及过去的记忆的是概率和七代无关。
我认为,在这个比喻中,倍增常数应为24。这里的“洒面粉”(即嵌入信息)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面条”(即分布阶流)上嵌入可关联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会被洒在面条上的面粉相对较少的地方(即非两端,两点映射的中间空流体区域,信息相对稀疏之处)。
在浅睡阶段,才能够感知一二代信息的变化。在浅睡阶段,大脑会出现k-复合波、siga节律(也称为睡眠纺锤波)以及δ波,同时,sr节律(感觉运动节律)会受到抑制和减弱。我认为一代分布阶和δ波或k-复合波有关系。即使是在信息显知度最强的三代、四代、五代,这些信息也主要是在隐匿层(即潜意识层面)运行,只有部分自我需要的信息体被关联后才有机会溢出到显知层被我们所觉知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