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脑电波(5/15)
个体差异相对较小,而波幅则显示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脑波与年龄的关系。脑波特征还与年龄紧密相关。一般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快波(如β波)占比增加,慢波(如a波、θ波等)减少,且年轻时的基线稳定性较差。然而,进入50岁后,慢波比例有所回升,并伴随基本频率的慢波化趋势,这反映了大脑功能的自然老化过程。此外,脑波还深受意识活动、情绪变化及思维能力等精神因素的调控。
综上所述,脑波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个体心理与生理状态的窗口,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情绪及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9]
l 情绪脑电波位置:
σ波(0~3hz):代表深度睡眠状态。
θ波(3~7hz):通常与沉闷无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或打瞌睡的状态相关联。
a波(8~14hz):此波段出现时,人体处于清醒但眼睛闭合、思绪宁静的状态,类似于冥想或放松时的情况。
β波(15~20hz):这是正常人清醒、积极接收外界信息时的典型脑电波状态;同时,也可能在做梦的某些阶段出现。
β波(21~25hz):这一频段的β波与高兴、焦虑、激动等强烈情绪密切相关;也常见于进行计算、深度思考等认知活动时。
l儿童的大脑连接体末端存在不确定性,这体现了他们知识学习的可塑性阶段。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减小,确定性神经元连接体的占比逐渐减少(即不确定的连接体占比增多),这反映在脑电波上可能是a波中较慢的成分增多(即a慢波增多,而相对应的a快波减少)。
脑波的空间分布特性说明:
全面性(neralization):脑波活动广泛分布于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左右半球相应区域的频率及波幅呈现出基本对称性,但前后脑区之间的波幅可能存在差异。
弥漫性(diffe):脑波活动同样覆盖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然而其波形、波幅或频率表现出不固定、非持续性的不对称现象以及不同步的特征。
局灶性(focal):指局限于某一特定脑区的特殊脑电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涉及不同范围的脑组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