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看看宇宙大爆炸(7/18)
以,只要假设真空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宇宙空间的大小就能随时间指数增加。
接着看看爆炸前后宇宙的总能量变化。根据定义,能量密度等于能量除以体积,而体积等于长度的三次方。由于爆炸使宇宙的长度增加了10的26次方倍,可知宇宙的体积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又因为宇宙爆胀场的能量密度是一个固定值,所以爆炸前后宇宙的能量增加了10的78次方倍。假如爆炸前宇宙只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那么爆胀后宇宙的总能量就会变成10的55次方千克,而10的55次方千克就是现在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这个结论相当震撼,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宇宙大爆炸起始点密度无限大、物质无限多,现在依据爆胀场理论,大爆炸的只需有几百个氢原子的能量即可,宇宙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是在10的负36次方秒到10的负32次方秒之间通过空间爆胀增加的。
一、宇宙大爆炸能量来源
那宇宙增加的这么多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天文学的主流观点认为是从真空获取的能量,真空蕴含着大量能量,它存在高能量状态和低能量状态,就好比水库一样,大爆炸之前的真空处于高能量状态,大爆炸之后变为低能量状态。
因为存在类似大坝高度固定的某种条件限制,所以真空能量的变化也是相对固定的,这就相当于真空暴胀场的能量密度是固定值。根据前面讲过的弗里德曼公式,暴胀场的能量密度固定会引发空间指数膨胀。
另外,真空能量发生变化后,如同水库上游的水倾泻到下游,在下游积攒了大量能量。按照之前所讲,能量与真空相互作用能产生各种粒子,这些能量在下游的真空里形成了一团包含夸克、胶子、电子、光子等的粒子云,之后粒子云逐步合并形成质子、中子、原子核、原子、恒星和星系等。
总之,真空从高能量状态转变为低能量状态,其能量数值变化相对固定,这导致了空间指数膨胀、能量损耗,同时在真空里激发出粒子云,正好对应暴胀场理论和大爆炸理论这两个互补的理论。在宇宙学领域,目前只有这两个理论有较多观测证据,暴胀场理论有部分观测证据,大爆炸理论至少有6个观测证据,其他理论基本缺乏观测证据。所以,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很可能来源于真空势能的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