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寻“道”之路(7/17)
不仅包含客观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状况,同时也包含在纯逻辑层面上能够成立的存在形式,但并不涉及感像,想像,抽象,幻像等感觉感知层面上的存在情况。
在我三洽等科学观念中和意识科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存在模型:有无系统,表达了万物与意识的同宗同源于一个逻辑演化系统。 依贴系统,表达了意识中的每一层的关系如同生物体一般,底层决定了上层,微观决定宏观。 对立统一,表达了意识中的每对正向负向的对立情绪的情感中流动。 开放式循环表达了意识中近原和返原运动,信息如卷曲状向心运动。内心为信息茧房式吸积信息,外方向是创新与发现关联。
这个存在模型是可以数学化的。这个模型可以在无物质状态下运行的模型指明,在宇宙大爆炸前也是无物质,无时空的,也只有能量状态及逻辑法则的。是存在模型(唯心的)生出了物质存在(唯物的),物质存在又生了意识存在(唯心的)。比如记忆(信息的存在形式)就是意识可生成肽链(物质)的过程。是一层一层的如三明治样。
泛心理理论:宇宙一切皆有意识,就是一切皆分为程序(规律)及信息(数据)。泛心理学认为世界一切都是能量状态及逻辑法则决定的。
科学的可靠性在于他能被证伪。 不能被证伪的都是伪科学。如果一个理论,没法实验验证,那它许多只能是假说。
比如,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这句话只是经验推论总结,既无方程,也无实验,还不能证伪!只能证实的可不是科学!
从agi和ai大语言模型上看,意识可不是客观物质,更像是大数据信息算法规则(能量状态与逻辑规则)。
学生蒋娜:老师,你这是否定唯物主义对意识定义。
老师:噢,意识科学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所以看法自然是和唯物主义相反的。可以看看存在模型的数学推导演绎形式。你会明白世界一切都都是由概率产生的,不是物质的。
在心理学、精神分裂、意识科学、精神分析、认知科学、超心理学等精神领域的学科中,是要坚持病人主观感知感受病情标准,自我成长分析为第一的原则的。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深更远,甚至可走向纯粹的唯心主义学科,超心理学(新玄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