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土地寿命(上)(2/3)
挠了挠似乎有些发痒的头皮,傅友德不自觉看向牢房中的朱元璋,他虽是被朱元璋赏赐了诸多田地,但对于具体制度,还真不了解。
"先生说的是,两田制?"
略作沉默之后,朱元璋便主动接过话茬,继续坐实其"关爱百姓"的人设。
"正是。"
"老爷子可知晓,我大明如今登记在册的土地,大概有多少?"
此刻的曹爽虽是提问者,但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内心却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只能寄希望于眼前博学多才的"刘三吾"能够知晓了。
否则他还真不好自圆其说。
"我大明的田地制度承袭前元旧制,拢共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相加起来约有近千万顷。"
略作思考之后,朱元璋便是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语气中满是自信。
回望过去的百余年时间,蒙元统治者因为深受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对于"耕地"毫不在意,甚至将作为中枢朝廷重要财政来源之一的"田税"都承包给了生性逐利的回回商人。
而这些回回商人在提前向蒙元朝廷缴纳了一定数额的"税收"之后,便将矛头对准了民间百姓,肆意提升税点,继而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故此,早在他御极称帝之前,便着手统计麾下领土田地的数量,而后更是将这个范围扩大到全国。
经过数年的努力,朝廷大概在全国范围内清理出了九百余万顷的土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百姓掌握的"私产",还有部分则是"官产"。
所谓"官产",便是由皇室直接拥有的土地,其中还包括了曾经赐予勋贵,藩王,高官的田产。
除此之外,朱元璋最为引以为傲的"军屯制度",即全国各地边军自力更生,开垦耕种的田地也是"官产"。
而这"官产"的来源,除了是从蒙元统治者手中继承而来,便是朝廷在平定地方割据势力之后,没收其政权权贵的田产。
"我姑且认为,老爷子您口中的这近千万顷田产,应当是没有包括西南诸省土司麾下的土地吧?"略有些错愕的点了点头之后,曹爽便是看向眼前的"刘三吾",暗道建国之初的大明竟是拥有如此之多的田产土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