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志向不同.反目成仇(2/3)
斗力大减,都城很快陷入危机。
陈友谅本想坐看朱元璋和张士诚两败俱伤,却没想到朱元璋声东击西,此时他若不出手救援张士诚,待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权衡之下,陈友谅决定出兵援助张士诚,一场三方大战,即将在这华夏大地上爆发……
在元末那风云变幻的年代,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企图在这乱世中建立一番不朽功业。其中,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的和尚,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渐在群雄中崭露头角。然而,在他决定性的崛起之路上,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在华夏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上悄然拉开序幕。
彼时,朱元璋麾下大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人,皆是勇猛善战之士,他们纷纷劝谏朱元璋,是时候建立自己的政权,与张士诚、陈友谅三分天下。这些将领的雄心壮志,无疑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迫与复杂。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一位智者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他就是被誉为“明初谋臣之首”的刘伯温。
刘伯温,这位精通天文地理、兵法策略的神算子,面对众人的激昂情绪,却显得格外冷静。他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张士诚据守苏州,富庶而保守;陈友谅则拥有强大的水军,势力范围横跨长江中下游,对朱元璋构成了直接威胁。而朱元璋自己,虽然兵强马壮,但根基尚浅,且四面受敌。基于此,刘伯温提出了九字箴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这九字建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广积粮,意味着要发展经济,增强后勤保障;高筑墙,则是加强防御,确保根据地安全;缓称王,则是避免过早树敌过多,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朱元璋深谙其理,当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开始默默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朱元璋厉兵秣马之际,陈友谅按捺不住,决定先发制人。他调集了二十五万大军,配以当时最先进的战船和火炮,浩浩荡荡地向朱元璋的地盘进发,目标直指鄱阳湖。这一战,不仅关乎双方的生死存亡,更将决定整个江南地区的未来格局。
鄱阳湖上,战云密布。陈友谅凭借其强大的水军优势,对朱元璋展开了猛烈的攻势。起初,朱元璋的军队在陈友谅的全力进攻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