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传承医道,仙缘启智(2/6)
,也是我们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核心所在。”师父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着对正骨医术的深厚理解。
“筋出槽,指的是人体的筋腱、筋膜等软组织,因各种原因偏离了正常的位置。”师父拿起一根模拟筋腱的软质模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比如,当人体受到外力的撞击、扭伤,或者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时,筋腱就可能会从原本的沟槽中脱出,导致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你看,就像这根筋腱,正常情况下它应该在这个凹槽内平稳滑动,一旦出槽,就会阻碍肢体的正常运动,引起各种不适。”
“而骨错缝,则是指关节的微小错位。”师父接着拿起两块模拟关节的骨骼模型,向我展示骨错缝的状态,“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由骨骼、关节囊、韧带等结构组成。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关节本身的稳定性下降时,关节面之间就可能出现微小的错位,虽然这种错位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能并不明显,但却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时还会有弹响或卡顿的感觉。”
“在判断筋出槽和骨错缝时,我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师父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许,“首先,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史,了解受伤的原因、时间、部位以及受伤时的具体情况。比如,患者是在运动中受伤,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慎扭伤,这些信息都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病情。然后,通过触诊,用手仔细触摸患者的受伤部位,感受筋腱的张力、骨骼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压痛、肿胀等异常情况。经验丰富的正骨医者,通过触摸就能大致判断出筋腱是否出槽,骨骼是否错缝,以及错位的程度和方向。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检查手法,如关节的屈伸、旋转试验,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筋出槽和骨错缝,关键在于精准复位。”师父站起身来,亲自示范正骨手法,“对于筋出槽,我们可以采用理筋手法,如揉、按、推、拨等,将脱出的筋腱轻柔地推回原位,同时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在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沉稳,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二次损伤。对于骨错缝,我们则需要运用巧妙的正骨手法,根据错位的方向和程度,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轻度的关节错位,可以采用牵引、旋转、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