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精进与突破(2/5)
骨错位和半月板损伤时,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对于髌骨错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膝关节的外观,是否存在肿胀、畸形,以及触摸髌骨周围,感受其是否有异常的活动度和压痛。而半月板损伤的判断则相对复杂,除了询问患者的受伤史和症状表现,如膝关节疼痛、弹响、交锁等,还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体格检查方法,如麦氏征试验、研磨试验等。麦氏征试验时,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住患者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膝关节极度屈曲,然后小腿内旋或外旋,同时逐渐伸直膝关节,若在某一角度出现疼痛或弹响,则提示半月板可能存在损伤。”
“对于髌骨错位的正骨手法,我们多采用轻柔的推挤和微调。首先,让患者放松身体,平躺在治疗床上,膝关节微微弯曲。医者双手拇指轻轻置于髌骨的外侧缘,其余手指托住膝关节后方,通过均匀、缓慢的力量,将错位的髌骨向正常位置推挤,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患者的反应和髌骨的移动情况,确保手法的精准和安全。在推挤的同时,可配合小幅度的旋转和屈伸膝关节动作,利用关节的自然运动,帮助髌骨更好地复位。而对于半月板损伤,早期若损伤程度较轻,可通过保守治疗,如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等促进恢复。若损伤严重,出现撕裂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在手术前后,也可结合一些中医手法,如按摩、推拿等,来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辅助康复。”
道长神情严肃,继续说道:“但要注意,正骨禁忌也不容忽视。若患者膝关节存在开放性伤口、严重感染,或者髌骨已经发生粉碎性骨折,是绝对不能进行正骨手法的,以免造成感染扩散或骨折移位加重。另外,对于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法力度一定要谨慎控制,防止因外力导致新的骨折。对于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急性期肿胀严重时,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手法操作,以免加重损伤。”
接着,道长拿起脚骨模型,耐心地介绍道:“脚骨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结构,由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共同组成。跗骨位于足的后部,如同稳固的基石,其中跟骨是跗骨中最大的一块,它承受着人体大部分的重量,在站立和行走时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距骨则连接着小腿的胫骨和腓骨,是小腿与足之间的重要桥梁,负责传递力量并参与踝关节的复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