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突破与传承(3/6)
稳,即发力要平稳,不能有丝毫晃动;准,是要准确找到错位的椎体和合适的施力点;狠,并非指暴力,而是在瞬间发力时,力度要恰到好处,使错位的椎体迅速归位。我深吸一口气,集中全部精力,以腰部为轴,带动手臂发力,同时巧妙运用巧劲,将力量精准地传递到模型的腰椎。
随着练习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单纯依靠传统手法,在处理一些复杂腰椎问题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我尝试融合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知识。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腰椎的稳定性不仅依赖于骨骼结构,还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密切相关。在正骨时,不仅要关注椎体的复位,还要考虑如何调整软组织的张力,以维持腰椎的长期稳定。
我调整了手法,在正骨前,先对模型腰椎周围用布料模拟的“肌肉”进行轻柔的按摩和拉伸,以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对骨骼的异常牵拉。然后,在正骨过程中,依据腰椎的生理曲度和受力方向,精准调整发力的角度和大小。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够更轻松地将模拟错位的腰椎复位,还能更好地维持复位后的稳定状态。
就在我沉浸在练习的喜悦中时,道长不知何时来到了殿前。他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我练习,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你的进步很大,”道长说道,“手法越来越熟练,还懂得把新的知识融入传统技艺,非常难得。这自创的正骨拳,看得出你下了大功夫。”
我停下动作,恭敬地向道长行礼:“多亏您的教导,不然我不会有今天的进步。这正骨拳也是在学习中突发奇想,不断摸索才成型的。”
道长走到我身边,拿起模型仔细端详:“正骨之道,手法熟练只是基础,关键是对人体的理解。传统正骨传承千年,历代医者都在探索改进。现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多,我们要把它们和传统技艺结合,让正骨医术更完善。”
接着,道长神色变得严肃,开始向我讲解正骨的禁忌和适应症:“正骨虽能治病救人,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比如,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头脆弱得像风化的石头,稍有不慎就会骨折,这种情况就不能轻易正骨。还有,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或者有肿瘤、结核等病变,也不能贸然正骨,以免感染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