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手法练习(5/6)
深,我越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门关于力气与技巧的手艺,更是一门关乎人体奥秘、气血经络的学问。每一块骨头、每一处关节,都与身体的整体机能息息相关。一个小小的错位,可能引发一连串的不适,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开始涉猎中医典籍,试图从古老的智慧中寻找与正骨相互印证、补充的知识。白天练习完手法,夜晚我便在昏黄灯光下,翻开泛黄的古籍,逐字逐句研读,探寻气血运行、脏腑关联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遇到晦涩难懂的地方,我就第二天早早起来,向道长虚心请教。道长也总是不厌其烦,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为我讲解,让那些深奥的理论渐渐在我心中清晰起来。
在与同行交流切磋方面,我也不再局限于道观内的小天地。只要听闻周边有正骨相关的研讨会、交流会,我都会想尽办法参加。在那些场合,来自不同门派、不同背景的正骨师们各抒己见,分享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案例。我认真聆听,把每一个新颖的观点、每一次巧妙的手法应用,都默默记在心里,回到道观后再结合自己所学,反复试验、消化。有一回,在一场交流会上,一位擅长西式整脊的医师分享了利用器械辅助精准定位的方法,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回到道观后,我与道长探讨,是否能将类似理念融入我们传统的手法中,经过多次尝试,还真摸索出了一套更高效判断骨头偏差程度的小技巧。
练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挫折与瓶颈依旧不时出现。有时候,明明感觉已经掌握的动作,隔几天再练,却又变得生疏起来,力道和手感都失了准头,这让我十分懊恼。还有时,面对一些复杂的模拟病症,我尝试了各种手法组合,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内心的挫败感如影随形。每当陷入这样的困境,我就会独自一人来到道观的后院。那里有一片幽静的竹林,风吹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抚慰我。我静下心来,摒弃杂念,在竹林中重新演练动作,让身心与自然交融,试图找回那份丢失的手感与信心。往往在这样放空之后,再回到诊疗室,面对假人模型,竟会有新的体悟与收获。
时光悠悠流转,我的努力也在悄然结出果实。除了假人模型,道长开始让我在一些轻症患者身上进行辅助性的实操练习。第一次真正面对患者,我的心紧张得快要跳出嗓子眼,双手都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