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要读书(3/6)
写不明白的学生,显然不可能有什么好老师愿意教。
就有点头疼。
好在他有系统资料库,书法资料是不缺的。在家里静心捉笔,从早到晚苦练十几天,写出来的字总算有了些看相,至少能做到工整了,陈吉发才好意思厚着脸,同一帮七八岁的小孩子们一起,向都府街的熊夫子递了拜帖。
熊夫子名叫熊广源,是江夏县学的廪生,有正经编制的秀才公。此人是江夏熊氏的旁支,也就是明末着名的辽东督师熊廷弼的亲族。
熊家书香门第,世家大族,嫡系旁支都会入家学读书。熊广源年轻时,进过家族的蒙学,三十岁时通过童生试,成绩在江夏好歹排名靠前,在县学挂名廪生。后来参加过几次科举,可惜资质有限,加上湖北本身中举概率远低于江南,屡屡名落孙山,终于心灰意懒,不愿再考。
熊廷弼在京任职时,熊氏在江夏如日中天,熊广源这位远房亲戚沾光,做了江夏县令的幕僚,平日里联络各方,辅佐论策,都得心应手,也算一方人物,一员干才。到后来,熊廷弼因辽事失利,传首九边,熊家从此败落,加上魏忠贤的不断迫害,熊广源被阉党安排的县令扫地出门,一度沦落到街头卖字。
好在当地士族多有接济,熊广源靠着卖字挺了过来。
崇祯继位后,虽然没有给熊廷弼平反,但阉党是彻底倒了,那欺辱他的县令也被问罪革职。新县令到任后曾经来请他出山,不过,熊广源经历了这许多事,不愿再重回县衙,于是在好友介绍下,在都府街开设私塾,带些学生。
因着大起大落的经历,熊夫子既有考试的功底,又有实务的经验,讲课深入浅出,紧扣时政,在江夏县颇有些名气,找他求学的,多是慕名而来的士绅子弟。
像眼前这封写得差强人意的拜帖,就十分罕见。
熊夫子看着明显是初学者写出的字迹,再把拜帖的落款一看,眉头微皱。
是个表字都没有的后生,名叫陈吉发,看起来,便是城坊商家的名字。
明朝末年,因为有钱,商人家庭改籍科考者甚众,熊广源当过幕僚,对这些事情都十分清楚。但他没想到,这位改籍的陈公子胆子颇大,字还没写明白呢,就敢直接报名,想当他的学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