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恒山问道(4/6)
着颙琰,神情严肃地说:“殿下,神灵庇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朝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就如这恒山,虽有神灵坐镇,但若无人修缮庙宇、维护山路,又怎能让四方信徒前来参拜,感受其威严呢?”
颙琰听后,陷入沉思。一旁的朱珪见状,上前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如今我朝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咱们君臣一心,以民为本,定能化解危机,再创盛世。这参拜神灵,更多的是为了坚定咱们的信念,鼓舞士气。”颙琰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两位大人说得对,本王定当牢记于心。”
离开真武庙后,众人继续前行。又走了许久,来到了一座名为“悬空寺”的奇特庙宇前。这座寺庙仿佛凭空悬于山崖之上,依靠着几根纤细的木柱支撑,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颙琰看着这不可思议的建筑,惊叹道:“如此奇景,真乃鬼斧神工!这悬空寺又是因何而建呢?”
钱沣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这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当时佛教盛行,为了弘扬佛法,便在这悬崖绝壁之上修建了此寺。它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体现了古人兼容并包的胸怀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颙琰走进寺内,只见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各种佛像、神像栩栩如生。在一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的殿堂里,颙琰停下脚步,问王杰:“王杰,你说这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那与我大清治国之道可有相通之处?”
王杰躬身答道:“殿下,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与我大清以民为本的理念确有相通之处。治国如修行,需心怀百姓,关爱众生。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就如同佛教所说的‘众生皆苦,度人度己’,咱们大清若能让百姓脱离困苦,便是为国家积福。”
颙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三教合一的悬空寺,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朱珪接口道:“殿下,三教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与包容。佛、道、儒虽教义有所不同,但皆倡导人心向善、修身养性。我朝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唯有包容并蓄,才能凝聚人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颙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说道:“几位大人所言,让学生受益匪浅。看来这恒山之行,不仅是参拜祈福,更是增长见识,领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