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平台方略(4/6)
可记得刘墉在江南赈灾的时候,以银捐官之事?如今,朝廷急需银两用来打仗。何不开放大凡举人皆可以捐五品以下之官位?”
乾隆一听很有道理,这样不但解决了打仗用银子的问题,也解决了地方官不足的问题,实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乾隆帝采纳了和珅的建议,向各地发出了以银捐官的公文。同时也采纳了王杰的建议,各地清查行动也迅速展开。
刘墉在山东诸城老家听到乾隆一定要以武力平定台湾的叛乱,也只好不再反对。当他知道乾隆的以银捐官的政策后,刘墉立刻给乾隆上了两份奏章:第一份奏章是说捐官带来的弊端;第二份奏章是说平叛时,沿海各省要注意的防范措施,以防止沿海各省有与台湾接应者出现,同时作乱,以免到时候应接不暇。
两份奏章内容如下:
第一份奏章:论捐官之弊
陛下,臣闻朝廷为筹平叛军费,拟行捐官之策,臣虽远在丁忧,仍忧心忡忡,特冒死上谏。捐官之举,弊端丛生,万不可行。
其一,扰乱官场秩序。官职本应论才德功绩而授,今以银钱交易,必致贤能之士被拒之门外,而富户商贾、投机钻营者得以混入仕途。这些人捐官只为回本获利,一旦上任,便将心思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之上,何来为民请命、公正执法?长此以往,官场将沦为逐利之场,纲纪废弛,政令不通,朝廷威严何存?
其二,损害民生福祉。捐官者既花费巨资买官,到任后势必巧立名目,大肆敛财。或增加赋税,或克扣赈灾款项,或在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百姓本就生活艰难,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这不仅违背陛下爱民如子之初心,更可能引发新的民变,动摇国之根基。
其三,破坏科举公平。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正途,多少寒门学子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报效国家。捐官制度的出现,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公然践踏,让那些凭借真才实学苦读的学子们心寒,挫伤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得国家人才凋零,学术风气败坏。
望陛下明察秋毫,收回捐官成命,另寻妥善之法筹集军费,以保大清官场清明、民生安稳、人才兴盛。
第二份奏章:沿海防范事宜
陛下,台湾叛乱,武力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