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翰林献策(4/6)
茗,叹道:“兄台如此勤勉,日后必成大器。只是这编修之事,枯燥繁琐,兄台当真毫无怨言?”刘墉微微一笑,“为朝廷整理典籍,传承文化,此乃重任,怎可心生抱怨。且在这其中,能精研学问,于我而言,已是幸事。”
王启摇摇头,“兄台心怀大义,我自愧不如。只是近日听闻,朝堂之上党派纷争渐起,诸多事务皆受其扰。”刘墉眉头微皱,“党派纷争,最易误国。我等身为编修,虽身处幕后,亦当秉持公正之心,不可卷入其中。”
正说着,窗外传来一阵喧闹。刘墉与王启起身查看,只见几个小吏正为了一本珍贵典籍的存放之处争执不休。刘墉上前,轻声呵斥:“此乃翰林重地,尔等这般吵闹,成何体统。”一老吏赶忙上前,满脸堆笑,“刘编修,非是我等有意吵闹,只是这本典籍甚是珍贵,关乎本朝文化传承,不知该妥善安放于何处。”
刘墉接过典籍,仔细端详,“此书当置于内阁东侧密室,那里干燥通风,且安保严密。”众人点头称是。王启在旁笑道:“崇如兄对这翰林院诸事,可谓了如指掌,真乃中流砥柱。”刘墉谦逊道:“不过是多费些心思,尽自己本分罢了。”
处理完此事,已近黄昏。刘墉与王启漫步于翰林院的回廊之下,夕阳余晖洒在他们身上。王启道:“崇如兄,你说日后这天下大势,会走向何方?”刘墉望着天边晚霞,缓缓道:“如今盛世之下,亦有隐忧。只愿朝堂之上,能多些清正之士,为君分忧,为民谋福,如此方能保这太平盛世长久。”
回到居所,刘墉坐在案前,烛光摇曳。他铺开宣纸,拿起毛笔,心中思绪万千,笔下字迹渐渐浮现:“身处翰林心忧国,笔耕不辍志难磨。愿为盛世添砖瓦,何惧岁月匆匆过。”写罢,他搁笔,眼神坚定,仿佛在这字里行间,已立下了一生的誓言。
一日,军机处领班傅恒傅中堂来到翰林院找到刘墉。刘墉赶紧上前施礼道:“卑职见过傅中堂!敢请中堂大人找刘墉何事?”
傅恒问道:“你可知新疆准噶尔汗国骚扰我边境,屠杀我大清子民之事否?”
刘墉答:“卑职略知一二!”
傅恒接着说:“讲讲看!让我也了解一下这个准噶尔的具体情况!好在朝堂之上有所应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