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翰林献策(2/6)
之下的便被称为庶吉士 。永乐二年开始,庶吉士就专属于翰林院,选取进士中文学和书法方面才华出众者担任。自明英宗以后,从二甲、三甲进士中挑选年轻且才华横溢之人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到了雍正以后,庶吉士的选取更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决定,标准愈发严格。
庶吉士作为皇帝的近臣,身负起草诏书的重任,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翰林院内学习的这段时间,他们还需参加馆课、阁试等一系列学习和考核活动。
庶吉士的任期一般为三年,在这期间,翰林院内经验丰富的前辈会担任教习,向他们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三年期满后,在下次会试前会进行严格的考核,称为“散馆”。
成绩优异者得以留任翰林,被授予编修或检讨之职,正式成为翰林,这被称为“留馆”。而其他庶吉士则可能被派往六部担任主事、御史等职务,也有被派到各地方担任官职的。
上面讲了这么多,说白了,庶吉士就像是高级文书公务员,并非拥有实际权力的正式官员。然而,刘墉身负特别使命,他在庶吉士时期,虽然尚未担任正式的官职,但已然置身于朝廷人才储备与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中。
刘墉上任之日晨曦初照,紫禁城的琉璃瓦闪烁着金光。刘墉身着庶吉士的服饰,匆匆步入翰林院。庭院中,古柏参天,静谧中透着庄严。
同是庶吉士的赵轩早已在廊下等候,见刘墉前来,忙迎上去,低声道:“刘兄,今日先生怕是要考较咱们对《论语》的研习心得,我这心里还真有些忐忑。”刘墉微微浅笑,“赵兄不必担忧,你平日对经义理解颇深,定能应对自如。”
二人正说着,教习钱先生迈着方步走进堂中,诸人赶忙行礼。钱先生目光扫过众人,清了清嗓子道:“今晨,且先论《论语》中‘君子不器’之意。刘墉,你先来阐述。”刘墉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先生,学生以为‘君子不器’者,是言君子不应如器物般仅具单一功用,当博学多才,心怀天下,能应对诸多事务,于不同境遇皆可秉持正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钱先生微微点头,“嗯,见解尚可。”
课间时分,刘墉与赵轩在庭院角落踱步。赵轩叹道:“刘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