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比会考(1/6)
年也过了、月也过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一切都渐渐走向正轨。却说刘墉备考,不知不觉到了大比之年。
乾隆十六年,三十五岁的刘墉总算走过了“沟沟坎坎”“满是荆棘”的道路,迎来了他改变人生的关键时刻——“三年一度的”京城会考。
这一日,阳光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我和张成一同陪着刘墉来到贡院门口。我把精心准备的食盒、考篮,以及一应俱全的笔墨纸砚交给刘墉,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期待。我们远远地看着他身姿挺拔地走进贡院,直到那沉重的贡院大门缓缓关上,将他的身影隔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我和张成才怀着忐忑的心情默默离开。也许您会问,难道不用等待刘墉出来么?答案是不用。
贡院内,分布着一个个独立的考间。每个考间里,摆放着一张长桌和一把椅子。椅子后面,是一张窄小的单人小床,仅能容得下一人勉强躺下,床下放置着散发异味的溺桶(尿桶)。床的一头墙上,有一个没有门的壁橱,用于放置考生准备的食盒。
食盒内,是考生为这三天考试准备的食物,通常有足够的点心及干粮,还有些许咸菜。条件优渥些的考生,或许还能带上些果脯、肉干等较为可口的食物。至于饮用水,则由贡院统一提供。
每个考间都设有一道小门。考生进入后,小门便会落锁。门口有一个铃铛,铃铛上系着的绳子,通向考间内并系在了考生的长桌腿上。若是考生遇到紧急状况,可以拉响铃铛求救,届时自会有人前来帮忙解决。
每个考间门口,都有军兵神情严肃地把守着,目光锐利,时刻警惕着,防止有人传递考题及消息。
考间是并排相连的小房间,一排有二十多间。东西各有二十排,可容纳四百多名考生。倘若考生数量过多,那便会分期分批进行考试。
为了防止作弊,乾隆皇帝每次大考都会亲自出题,并且题目繁多且复杂。若想买卖考题,需要将上百份考题都偷运出去,才有作弊的可能。
贡院里,除了考间有军兵严密把守外,四周还有手持弓箭的射手,目光炯炯地巡视着天空,用来防止飞鸽传书之类的作弊手段。
贡院外,同样部署着大量军兵和弓箭手,严阵以待,也是为了防止里应外合有人作弊。尽管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