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战胜拖延症:解锁高效人生的密码(5/58)
脑带来新的刺激,促使大脑持续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沉浸在一种快乐和满足的状态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愉悦的梦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无需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只需享受当下的快乐。
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会对这种即时的多巴胺刺激产生依赖,形成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我们越来越难以专注于那些需要长期努力、延迟满足才能获得回报的任务。因为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多巴胺的分泌相对较少,无法给我们带来像刷短视频、玩游戏那样强烈的愉悦感。这种多巴胺分泌量的差异,使得我们在面对任务时,更容易选择拖延,去追求那些能够立即带来快乐的活动,从而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
(四)任务厌恶
1 缺乏兴趣:当我们对一项任务缺乏兴趣时,它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索然无味,仿佛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煎熬,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漫长。我们很难提起积极性去主动完成它,内心总是充满了抵触情绪,想方设法地拖延。这种拖延不仅是对任务的逃避,更是对内心抵触情绪的一种妥协。
例如,一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在面对数学作业时,内心会充满痛苦和厌烦。在他眼中,数学公式、定理就像一个个陌生而可怕的符号,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让他望而生畏。他可能会先选择做其他自己喜欢的科目,比如充满故事性的语文,或者富有创意的美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数学作业。他还会找各种借口来拖延,比如“我先休息一会儿再做”“等我状态好一点再开始”,然而,这些借口往往只是他逃避的手段。直到最后期限迫近,他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承受着拖延带来的焦虑,还因为缺乏兴趣而难以全身心投入,导致作业完成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错误百出,思路混乱。
1 任务难度过大:如果一项任务的难度超出了我们现有的能力范围,我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力感和挫败感,仿佛自己置身于一片黑暗的沼泽,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这种无力感和挫败感会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任务的厌恶和逃避情绪,让我们在面对任务时,选择拖延来推迟面对这个难题。
比如,一位职场新人被要求完成一份复杂的市场调研报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