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以坚韧之姿,迎成长之光(6/21)
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只在学校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了学校。然而,爱迪生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他的母亲南希·埃利奥特·爱迪生,一位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女性,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南希在家中教爱迪生读书识字,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爱迪生常常把自己关在地下室里,进行各种奇奇怪怪的实验,探索科学的奥秘。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问为什么,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寻找答案。
(二)发明电灯的艰难历程
时代背景与需求
在19世纪,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时期,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对能源和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人们主要依靠蜡烛、油灯等传统照明工具来驱散黑暗。这些照明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蜡烛的光线昏暗且不稳定,燃烧时还会产生烟雾和异味;油灯虽然亮度稍高一些,但需要频繁添加灯油,而且容易引发火灾,使用起来既不方便又不安全。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更加安全、便捷、明亮的照明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迪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毅然决定投身于电灯的发明研究,为人类带来光明,开启一个全新的照明时代。
漫长的探索与无数次失败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当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电灯的发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在尝试了各种材料作为灯丝后,都无法解决灯丝寿命短、容易熔断的问题。然而,爱迪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让电灯成为现实。
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爱迪生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们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从金属到陶瓷,从木材到竹子,几乎尝试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材料。每一次实验,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录实验数据。而且,实验结果往往都是失败,灯丝在通电后很快就会熔断,这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但爱迪生始终保持着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