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心服口服(2/3)
了赵匡胤念出口的那几句,深知吕蒙正的这篇《寒窑赋》比之自己的,不知高明了多少,此时也心服口服、甘拜下风了。
而他也才从这篇赋中,知道吕蒙正竟然经历了这许多坎坷,分毫不比自己少,多少又有些惺惺相惜起来。
其余考生,要答题的此时也都写完,听了赵匡胤念的那几句,只觉得自己写的狗屁不通。
珠玉在前,他们恨不得同翰林院要回自己的试卷,可吕蒙正是掐着点写好的,他们反而是交卷在前,哪里还能反悔。
洛阳考生们已是收了傲慢,对吕蒙正再不敢有不实的猜忌。
文章还在传看,赵匡胤这边已是让礼部官员重新燃香,准备经义题的考试了。
经义命题分为帖经、墨义和大义三种,帖经和墨义比较简单,赵匡胤也不准备让他俩当堂默写。
大义,则从《周易》等九经以及《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中抽出一句话或几句话作为题目。
安德裕没有受旁人影响,从三道经义题中选了一题,同样出自《易》,“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这道题不难,下一句便是“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结合上句,安德裕着重写的便是该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同时,安德裕也是想借着这道题反省己身,为自己不久前因为“嫉妒”对吕蒙正的中伤而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悔意。
吕蒙正浑然不觉,他从三道题中选了“春省耕而补不足,为诸侯度”,出自《晏子春秋》,原句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说的是晏子劝谏齐景公善待百姓。
比起安德裕选的题目侧重于修炼自身,吕蒙正这道题更像是策论,涉及的点不少,比如发展农业、比如劝谏君王、比如如何善待百姓
这次,吕蒙正没再发愣,思考了片刻后便提笔落了字,一个时辰不到,二人先后停笔,礼部官员将试卷呈给皇帝,之后又转给诸位大臣评阅。
不同第一道题目,二人的经义写得不相上下,各有各的妙处,不少朝臣看了之后忍不住唏嘘,这安德裕真是少了几分运气。
至此,殿试的两道题便全部结束。
所有人虽心知肚明最后的结果,但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