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重耳逃亡(1/7)
据《史记》记载仔细推算,重耳大约出生于晋武公十九年(前697年),不过在历史的流传与记载中,也有着生于晋献公六年(前671年)等不同说法(详细可参见“人物争议”目录)。由此可以确定,他是晋献公诡诸和狐姬所生之子。
重耳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他生性豁达,喜好结交士人。在他十七岁之时,已经拥有五个堪称楷模的朋友,他们便是赵衰、狐偃(重耳的舅舅)、贾佗、先轸、魏犨。这五人皆是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之人,他们的到来也为重耳的成长增添了许多助力。当诡诸还是太子的时候,重耳已然长大成人。晋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一代霸主武公与世长辞,诡诸继承了国君之位,这便是晋献公。彼时的重耳,也已经二十一岁(虚岁)了。
时光流转,后来献公宠幸骊姬。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十三年),骊姬心中野心勃勃,她妄图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嗣君之位。于是,她巧妙地派人劝说献公,让太子申生(献公与齐姜所生)以及公子重耳等人离开国都。这骊姬深知,只要申生与重耳等人在身边,她儿子奚齐的嗣君之位便岌岌可危。
当年夏日,献公依照骊姬之言行事,他安排申生居住在曲沃,重耳则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所生的奚齐、卓子则留在国都。这一安排看似平常,实则是骊姬阴谋布局的重要一步。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在权力的追逐中愈发疯狂。在她的步步紧逼之下,申生不堪忍受各种陷害,最终选择自尽以表清白。申生之死,就如同一场风暴的前奏。随后,骊姬又开始将矛头指向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得到消息后,为了躲避灾祸,匆忙逃到了蒲城,而夷吾也同样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献公由于重耳与夷吾不辞而别,心中大为恼怒。在他的认知里,这二人不辞而别必有阴谋。于是,他便派遣寺人(即宦官)勃鞮前往讨伐蒲城。此时的重耳深知君命不可违,他通告众人说道:“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我虽身处困境,但也不能违背父亲之命。”然而,勃鞮追来后并未听从他的解释,重耳被迫翻墙逃走,勃鞮紧追不舍,最终砍掉了他的袖口。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