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明月几时有(4/4)
京城里出类拔萃的文人,尤其擅长诗词歌赋,白天在一起斗诗,也喝了酒。晚上了,一个个意犹未尽,接着来饭馆听歌喝酒了。
舞台上,有个报幕的姑娘,在别的歌手一曲唱完了以后,她上来报幕。
“大家请静一静,下面是丹华姑娘的新歌《明月几时有》今天是她第一次对贵客们献唱。”
“这首歌是曾经来自大德国的白巾国国师,阿福大人教授给她唱的。阿福大人现在回了大德国,现在是大德国的大学士,是新学府的校长……”
如此报幕,是丹华和杨国祥教给她的,阿福当上了大德国大学士和新学府校长,两人也感到与有荣焉。
歌曲是阿福大人教授的,也是一个好噱头。
大德国的文化体系,和白巾国的一脉相承,有古代的大儒曾经生活在大德国地界上,为了逃避古代皇家的焚书坑儒,一下子结伴逃来了白巾国十几个知名的文人。
大儒和几个古代文人,后来仙逝在了仙山郡,就葬在了仙山山上,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都是来自他们的衣钵。按说,白巾国的文化传承,比起大德国来更加正统。
现在大德国也不举办科举了,扔掉了祖宗传下来的经史子集,这让白巾国文人更加看不起。
据说,大德国现在注重新学府的教学,阿福回去就是大学士了,还主管上了学府,学习什么数理化,还学习什么鹰的语言,鹰语那不就是鸟语吗,鸟语能治国吗?
那一桌的文人看报幕员把阿福吹上了天,都在撇嘴嗤笑。
他们笑话什么大德国来白巾国的国师,从诗词歌赋方面,并没有听说什么阿福多出色,几人自恃是白巾国文坛正统,对来自大德国的阿福,在文学方面根本就看不上。
今天又听报幕的说什么国师做的词曲,那个国师阿福他们也知道,作诗配乐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可说到诗词歌赋就没有新鲜的了,根本就没有见他做出过有名气的诗词,更不要说脍炙人口的了。
就阿福他编的歌词,他们都听过,那些歌词无一不是白话,一点都不文绉绉。
和他们几个的文才相比,那是差得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