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金榜(1/6)
宋亭舟看着那三筐粮食出了神。
国君是少有的仁义之君,换句话说有些软弱,登基之后一直被世家制衡,不得大展拳脚整顿朝纲,如今四十八岁,在位已有二十五年。
朝堂上不得志,但一颗忧国忧民的爱民之心却是真的。
但粮种之事定有国君专门派人研究,他们一群只会读圣贤书的贡士,国君难道还指望他们来分析粮种吗?
说些普通的对三种作物的看法显然太过片面,那破题的关键就仍在于国君说的第一句话,禹国粮产不丰。
不管是本土的麦子、水稻还是新从番外传入的土豆,都是为了让百姓果腹,但目前也仅仅只能果腹。
禹国国土庞大,但周边和海外依旧还有别的国家,特别是和禹国东南部接壤的扶桑国,表面谦和,实际野心勃勃的。
国家打仗和养兵首要便是粮草,宋亭舟和孟晚谈过,以孟晚的现代社会发展来看,想整个国家富起来,是让百姓带动经济,而不是部分人富有,玩命的囤积钱财。
百姓又靠什么富呢?
哪怕有土豆种这种神物,也只是够勉强饱腹不被饿死,这是为何?
以宋亭舟现在的见识来看,他只能借着晨时初升的光照,用工工整整的馆阁体写到:“今上践祚以来,以仁善为本,抚临天下。其心也,若春日之煦,暖彻万民;其德也,似光宇之覆,庇佑四方。”
开头先吹嘘国君一番,乃是惯例,宋亭舟亦不能免俗,除非他不想当官了。
之后开始步入正题,“上之仁善,泽被苍生,故而福伯献种。豆种于北地……”
宋亭舟想到孟晚与严昶笙的谈话,思量了一下接着写道:“亩产千数,收量可人。然究系新种,种种弊端,尚未可知。稻麦之类,仍不可弃矣。黎民之匮乏,盖因地主豪绅之多占田亩,贫农、雇农、佃户旁多,不得田产,租赁度日。”他一口气写到这里停了笔,之后就不能再往深处写了。
“……凡地主乡绅多占田亩者,悉没入之,以分黎民,使耕者有田,以安民生,以固邦本。是故,土改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功其德,铭于青史,后世瞻望,颂其不朽。”
宋亭舟一气呵成的写完,长吁一口气,顿觉心宽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