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罗马人的乡村(2/5)
利,也便利并扩大了奴隶的释放。然而,尽管法律在理论上取消了获得自由的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切区别,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奴隶出身的人要想取得完全的自由是非常困难的。
隶农和农奴在乡村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隶农主要是指那些原本拥有一定自由,但因为各种原因(如债务、失去土地等)而依附于大土地所有者的农民。他们虽然不像奴隶那样完全失去人身自由,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他们需要在地主的土地上耕种,向地主缴纳一定比例的收成作为地租,并且还要承担地主安排的各种劳役。例如,在农忙时节,隶农可能需要先完成地主土地上的耕种和收割任务,才能去打理自己的小块土地。
农奴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由奴隶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世代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逐渐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土地所有者的附属人口。农奴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地主所掌控,他们没有权利自由迁徙,他们的婚姻、生育等生活大事往往也需要得到地主的同意。他们所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上缴给地主,自己只能留下极少的一部分维持生计。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乡村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分化,大土地所有者处于社会上层,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对隶农和农奴进行剥削和统治。
三、乡村土地所有制与经济形态
在十世纪的拜占庭,随着军区制的完善,一大批军事贵族兴起,这一现象对乡村的土地所有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地产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其形式多样,大致包括皇产、教产以及贵族地产。皇产是指属于皇帝的土地,皇帝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在理论上拥有全国土地的所有权。这些皇产分布在帝国的各个地区,有的是通过继承得来,有的则是通过没收叛乱贵族或者犯罪官员的土地而扩充。皇产的经营方式多样,一部分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另一部分则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
教产是教会所拥有的土地。教会在拜占庭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土地。教会土地上的经营模式与其他大地产类似,也有农奴和隶农为其耕种。教会在乡村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土地拥有量上,还体现在对农民思想的控制上。教会通过宗教仪式、教义宣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