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阳寨(2/3)
绕着村庄行驶一周。这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也为村庄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寨内占地面积达140余亩,宽敞而开阔。东西两面各设有一座寨门,门外环绕着深深的寨壕,引进了清澈的贾鲁河水,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河水长年清波荡漾,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防御的难度。
在那个荒乱的年代,南杨庄的村民们对寨门的看守格外严格。每天清晨,寨门会早早开启,方便村民们外出劳作;而到了傍晚,寨门则会紧紧关闭,防止盗贼趁夜潜入。因此,想要进出南杨庄并非易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杨庄的寨墙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防御能力而声名远扬。村民们也逐渐习惯了这个新的称呼——南杨寨,并将其传承下来,成为了村庄的代名词。
在清乾隆时期所编撰的《郑州志·建置·屯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杨庄(盆杨)和南杨寨的记载:“杨庄(盆杨)隶属于长乐区的第二段,而南杨寨则属于长乐区的第三段。”
值得一提的是,南杨寨在建成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立下了一块石碑,并同时建造了一座牌楼。这座牌楼的正面,精心雕刻着一篇记事碑文,详细地叙述了建造这座寨子的功绩;而在牌楼的背面,则记录了建寨的首领孟继宣、寨门的首领杜海宴以及全村的人口数量、捐资数额等重要信息。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1958年时,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寨门被拆除,而那块珍贵的石碑也不幸流失了。
时间来到1905年,平汉铁路全线贯通。就在这个时候,在村庄的东北方向,一座以村庄名字命名的火车站建成了,它被称为南阳寨火车站。从那时起,“杨”字被改成了“阳”,人们开始将“杨”和“阳”混淆使用,而这个村寨的名称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南阳寨。
在我们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先人的智慧所震撼,心中涌起对他们的深深敬意。这些资料记录了前人的经验、知识和创造力,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对一些变化感到惋惜。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事物逐渐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种变化虽然带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