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说服蒙骜(5/6)
世之时,碍于孝公对商鞅的倚重和支持,那些贵族就算心中有万般不满,也不敢轻易动商鞅一根汗毛。
然而,等到孝公驾崩之后呢?贵族们便如同饿狼一般,纷纷群起而攻之,最终商鞅竟落得了一个被车裂处死的悲惨结局。惠文王多么英明神武,为了平息贵族们的怒火,也要把商君献祭出去。”
坐在马车里的秦臻,向嬴政讲述着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的种种缘由与利害关系。
其实对于这些事情,他原本并不打算在此时此刻就告诉嬴政的,他本想着要等到日后嬴政顺利登基成为秦王之后,再教导于他。毕竟眼下嬴政年纪尚小,现在教为时尚早。
“那先生,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独断朝纲?”
嬴政那张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疑惑和不解。
在他如今的思维当中,身为一国之君,只要下达命令,臣子们就应当毫无条件的立刻执行并遵从才对。
“若是未来公子当了秦王,届时朝堂之上尽皆您亲自擢升之士,如此一来,或许便能独揽朝纲了。然而,若欲令大秦绵延万载,所需付诸努力之事则不胜枚举,尚须权衡各方势力之消长。且看那赢氏宗亲、武勋集团、外戚集团以及外客集团,无一不是盘根错节之团体。
若真想独掌朝纲,势必要推行中央集权之举,将王权收拢于一人之手,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同时不露声色的剔除部分因循守旧之辈,务使其深知自身并非不可或缺。此等众人,俱为掌中棋子,但凡有哪一颗用着不够趁手,即刻换下,换上称手者便是。”
“再者,对各方旧势力加以打压,绝非仅仅着眼于个人之权势,而更多乃是出于对黎民百姓之考量。毕竟,那些陈旧贵族久而久之,便会肆无忌惮地掠夺百姓之财物,侵吞百姓之田产。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故而,唯有坚决打压此类旧势力,方能保得一方安宁,使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实现国家之长治久安。”
“在邯郸时我就与公子提及过,百余年前,响彻大秦军民的口号 ——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大秦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只是历代君王的努力,其中更离不开无数秦人百姓舍生忘死的前仆后继。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畏无惧的牺牲,才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