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归途 第六回 饲料地(1/17)
赵枫继续说:“还有个学校,你们回来了,有的是机会,你们慢慢去了解吧。说说饲料地的事。我们从馒头山回来的第二天早晨,连长赶着车,拉着我们就来到了‘饲料地’。
咱们大队还真大,从咱们这个家到大红山打草,咱们从早走到晚,这一次到饲料地又是从早走到晚。在车上我们急不可耐地盼着快快到达‘饲料地’,想早早知道‘饲料地’究竟是个什么地,长得个什么样。一路上,连长也没和我们说上几句话,我们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问了几次,不知是连长听不懂我们的所问,还是无法用汉语详细表达,他只回答了一句,‘饲料地’是种草的地。我们听后,非常纳闷,这漫山遍野长的都是草,还种什么草。打草那会儿,曾听老书记说,即使是灾年,哪怕三年,五年,我们有大红山,宝力格草场这片宝地,我们什么都不怕。打些草储存起来,足够全队度过灾年。既然是这样,可为什么还要有个‘饲料地?’有个种草的地。还要为这个饲料地打上几口井?
到了‘饲料地’,已是暮色。哇,好大,好平的一片地。周边用铁丝网围了起来。西南边角处有一块不大的地,很显眼。像是块蔬菜地。两台抽水机,嘟,嘟,一个劲往外抽水。饲料地里水汪汪的,稀稀拉拉的几株高大的草木突兀在低矮的野草中,摇摇晃晃,看上去别扭,不顺眼。那块小菜地,种了好几个品种的菜。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大草原有这样的菜地,实属罕见。抽水机抽出来的水,贴着菜地的边缘随意流淌,似乎无人在意,无人管理。这里不缺水啊,怎么还要打井呢?一连串的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在我脑子里漂浮,菜地旁有两排很整齐的小土房,仅次于大队的新房。两位五十多的老人和一个约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在迎接我们,老太太和小姑娘说了一句‘欢迎你们来’。那个老头冲着我们笑了笑,一句话也没说。但他却很努力地帮着我们拿行李,卸车上的家私。他们不像是蒙古人。二位老人都戴着眼镜,像是大知识分子,大城市里的人,那个小姑娘细皮嫩肉的可漂亮了。不像是被这里的风吹过,雨淋过的人。眼前这一切使我们万万没想到,说不准这里是我们大队的一个神秘之地。
看来我们这个大队,神秘的事,我们不知道的事,一定还不少。下了车,连长指着一间房说,‘这间房你们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