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胡惟庸的野心(4/8)
竞争。
这样做的目的,便是让朱元璋陷入两难抉择之中。面对众多看似合格的候选人,他将难以判断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与此同时,胡惟庸在暗中观察局势,寻找最佳时机出手。
同一时间,御书房内气氛凝重,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围坐在一起,严肃地讨论着左丞相的人选问题。朱元璋率先开口:“标儿,老四,你们先谈谈对于左丞相这个职位,由谁来担任更为妥当?稍后韩国公也会前来向朕推荐丞相人选。”
朱棣心中一沉,他深知这其中的门道。按照历史的进程,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告知李善长,而李善长早已洞悉朱元璋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推举胡惟庸,反而会巧妙地推荐其他人选来迷惑朱元璋,从而将胡惟庸推上丞相之位。想到这里,朱棣不禁眉头紧皱。
朱标神色郑重地回答道:“父皇,儿臣认为让刘伯温担任丞相最为适宜。他才华横溢,且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定能公正无私地处理政务。”
这时,朱棣把刘伯温之前盐务改革、三轮车改革以及香水推广中的贡献与想法一一道来,并详细解释给朱元璋听。朱元璋不禁回想起刘伯温一直以来的清廉作风和他在北伐策略上的卓越表现。这些因素让朱元璋对任命刘伯温担任左丞相一事已有了初步的想法。
\"父皇,大哥,儿臣有话要说。\" 朱棣一脸严肃认真地说道。
\"老四,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啰嗦了?快说吧!\" 朱元璋满脸惊愕地问道。
\"父皇,儿臣完全赞同大哥的观点,但儿臣建议等到北伐胜利后再正式实施左丞相的任命。刘老一向以廉洁奉公着称,可有些人对这个职位虎视眈眈。\" 朱棣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担忧。
\"四弟,你所说的莫非是胡惟庸?\" 朱标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棣的意图。
\"李善长可是胡惟庸的老师,待会儿李善长过来推荐时,胡惟庸必定会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分析道。
朱元璋、朱标和朱棣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想法——李善长这一招可谓是老谋深算啊!他表面上推举其他官员,实际上却是在为胡惟庸铺路。这种手段虽然有些阴险,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策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