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胡惟庸的野心(1/8)
胡惟庸,字子中 ,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并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上书举报胡惟庸谋反,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 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原有历史中的结局,胡惟庸与刘伯温死对头,胡惟庸最终成为大明宰相。随着朱棣和徐妙云两位穿越者的到来,一切都发生改变,胡惟庸最后提前领盒饭。
杨宪在扬州政绩作假,不仅如此,他还打压朝堂,排除异己。胡惟庸,这位权势滔天的右丞相,一直在暗中筹划着一场关乎自己仕途的棋局。他手中握着一份足以将当朝左丞相杨宪拉下马的证据,正准备在朝会上发动一场针对杨宪的猛烈弹劾。然而,朱棣和徐妙云这两位穿越者却早已看穿了杨宪的真面目。他们决定主动出击,揭露杨宪的罪行。于是,朱棣和徐妙云秘密联系了朝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刘伯温、徐达、汤和以及蓝玉等。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心腹大臣,对杨宪的所作所为也有所耳闻。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支持朱棣和徐妙云的行动,并一起联手揭露杨宪的真面目。在一次朝会上,朱棣和徐妙云首先站出来,向朱元璋呈上了他们所掌握的证据,详细阐述了杨宪的种种罪行。接着,刘伯温、徐达、汤和以及蓝玉等人纷纷附和,表示支持朱棣和徐妙云的说法。朱元璋听后大为震惊,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最终,真相大白,杨宪被罢黜官职,贬为庶民。杨宪下台之后,朝堂之上波澜暗涌,惊动了整个朝廷。而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