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对外开放(1/11)
洪武年间,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其中土豆、红薯及玉米的改革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新作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为百姓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粮食保障。
朱元璋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成果得益于海外贸易的开展。他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海政策。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清晨,皇宫内一座气势恢宏、装饰华丽的宫殿中,一场关乎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讨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朱元璋高坐在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龙椅之上,他身着庄重威严的龙袍,头戴璀璨的皇冠,目光如炬,神色严肃而专注。殿下两侧,依次站立着刘伯温、朱标、朱棣、徐达、汤和、蓝玉等重臣,他们个个身着朝服,表情凝重,心怀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与责任。
朱元璋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充满了力量,他说道:“众爱卿们,如今土豆、红薯和玉米的引进,实在是海外贸易的功劳啊。再加上琉璃、盐务、糖果、香水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大明朝的国库逐渐充盈起来,这真是一件幸事啊!然而,禁海政策关系到我们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应该如何进行调整,才能确保我们的朝廷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呢?各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
这时,刘伯温轻轻捋了一下胡须,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走出队列,向皇帝恭敬地行了一个礼之后,用清朗的声音说道:“陛下,臣认为,禁海政策的调整应当循序渐进。我们可以首先在东南沿海选择少数几个港口,适当放宽贸易限制,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严格把控货品的进出口,以防止不法之徒趁机捣乱。而且还需要制定详细的律法,对于违反规定的人要严厉惩罚。”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思考之色,说道:“刘爱卿所言,谨慎妥当,然具体如何监管,还需细细思量。”
朱标紧接着上前一步,神色恭敬而诚恳地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在放宽贸易的同时,应加强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派遣使者出访,宣扬我大明之文化与国威,吸引他国来朝,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如此,不仅能增加贸易往来,更能提升我大明在世界之地位。”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手捋着胡须,陷入了沉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